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9-17 16:28:09 查看:
近年来,花虾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对优质苗种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自然种与选育种的也成为花虾养殖产业的热议话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2025华南虾业创新大会以“花虾投苗策略:天然种 vs 选育种”为沙龙活动主题,特邀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勇、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良、广东粤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真龙、湛江恒兴中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周、厦门百利种苗海洋事业部徐涛,围绕亲本来源、种苗培育、产业瓶颈与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对谈。
天然种与选育种如何选择?期待本次讨论为您带来启发与答案。
广东粤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真龙
我认为花虾选育苗和本土苗这两个品系各有特色,养殖户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亲本来源。
目前国内花虾种苗的亲虾90%以上来自台湾海峡,通过天然捕捞获得。挑选合格的抱卵亲虾后便直接投入生产,没有经过系统选育。这类花虾苗在国内养殖多年,其优点在于适应性强。以南三地区的实际养殖案例为例,该品系花虾苗的最高产量可达6000斤/亩,一个两亩半的池塘可产出14000斤虾,这个数据让我非常吃惊。由此可见,花虾养殖技术进步非常快,目前在南三地区,亩产2000–3000斤已经相当普遍。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选育花虾苗不含病毒,整体养殖起来更加安全,而且长速快。我们本地的花虾要养到180天才能达到50-60条,而选育花虾苗只需养120天就可以达到40-50条,这是真实的案例。它的长速比普通花虾快一到两个月,之所以有1-2个月的时间差,这和养殖方式、管理技术、投入品选择有直接关系。另外,经过选育的花虾苗能更好地适应无沙养殖模式,非常适合工厂化车间和高位池薄膜池养殖。这一品种的推广,未来会给花虾的养殖面积与产量带来很大的提升。
以上是我对这两个体系的个人看法。
(注:实际上,我国的花虾种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野生群体,也包括部分来自日本的种源。但问题在于,日本亲本的引进途径并不规范。我国目前并未允许该类种质资源的正式进口。现在市场上宣传的“日本进口亲本”也许有部分是日本增殖放流自然扩散到我国海域的野生资源,因此养殖户在选择种苗时还需要谨慎考量。)
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国良
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快速发展,都得益于种苗问题的解决。种苗决定了养殖成功的70%。
从去年开始,由于南美白对虾的利润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养殖日本对虾(花虾),同时从事育苗的人也大幅增加,但几乎都难以盈利。由于日本对虾的生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实现人工交配或定向交配非常困难。而且因为单产低、周期短(亲虾使用时间有时仅为一周或者十几天),因此需要用到大量亲本,育苗场需要采购大量亲本来保证产量。所以就出现了市场上有些苗声称来自日本,有些说来自台湾海峡,其实很多日本对虾的来源是广东汕头惠来一带,或者广西北部湾,需要进行甄别。
从事虾苗行业这么多年,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虾苗生产必须依靠集团化运作。因为真正要做好苗,必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包括种虾选育、幼体生产、苗种培育和标粗等环节。单靠一个苗场很难做出优质的产品,特别是在白虾领域,经过市场不断淘汰,现在剩下的做进口SPF虾苗的企业越来越精、越来越专业,都是实力非常强的苗企。
日本对虾这条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早期厦门大学的毛老师已经推广了这个新品种十几年,但市场反响有限,这条虾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现在我们这边的刘建勇老师也做了三年多,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未来能有所突破。
另外,对于养殖日本对虾,我们也建议大家不要过于跟风。毕竟该品种受地域限制较大,并非所有池塘都适合养殖。大家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湛江恒兴中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永周
“种苗”是一个词,但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种”,即亲本;另一个是“苗”。
从种的来层面说,目前我们使用的日本对虾亲本有90%-95%是来自野生捕捞,主要是来自台湾海峡一带的深海区域。这几年日本对虾在终端养殖表现依然可圈可点,不少客户亩产能达到2500斤,甚至3000斤,说明这个种在华南地区的适应性相当不错。
种源供应不稳定是这一品种最大的问题。由于亲本来源完全依靠捕捞,供应容易受天气、运输物流乃至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捕捞区域涉及台湾海峡,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这条虾要发展,未来必须通过人工选育和保种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恒兴中联与刘建勇老师团队合作,正在开展日本对虾“快大系”选育工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从苗的来层面说,我们始终坚持SPF(无特定病原)的选育标准,确保提供给养殖端的种源是健康的,提高养成率和盈利的可能性。
育苗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个关键板块,包括水质管理、供气系统、生物饵料(如藻类和虫类)、育苗操作以及检测板块等,需要高效协同才能顺利生产出优质的虾苗。如果发育顺利、成苗率较高,那么大家拿到的虾苗质量自然更有保障。
最后,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无论是斑节对虾还是日本对虾,未来都可能会有相对抗逆稳健的品种和生长更快的品系。当一个品种在抗逆性上表现优异,它的生长速度自然会放缓;反之,若优先用于快速生长,其抗逆性就可能相对较弱。因此,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优解”,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设施条件、管理水平和养殖模式,选择最适合的品系。以日本对虾为例,如果你采用工厂化养殖或追求生长速度,就应该选择快大品系;如果更看重稳定和持续产出,则应选择抗性强、稳产品种。
厦门百利种苗海洋事业部 徐涛
今天我们实际要讨论的,是“种”的问题。现在大家做动保、甚至做设施养殖、引入AI,根本目的都是要让养殖过程可控。而目前,野生花虾种其实已经面临天花板:不管再怎么努力,这个天花板就在那儿,跳不过去。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人为干预,也就是选育。选育其实包括“选”和“育”两方面。
天然种在自然环境中其实已经经历过选择,经过大风大浪、天敌病害的筛选,这样的种苗个体之间差异非常大,能养到什么程度?能否盈利?我们养虾不是为了养,而是为了赚钱。所以我们必须有目的地选种,提高适应性、抗病力、长速等,从而降低成本。传统选育利用家系选育,让每一批种虾基因一致性更高。
现在北方普遍养斑节虾的思路都是放大苗,放1000–2000尾/斤的大苗最稳。投下去之后,只要数量足,回捕率基本能在8-9成。但标粗过程中标粗场风险非常高,如果不是SPF(无特定病原)的非选育天然种,带病毒风险大,苗质风险也大,对标粗厂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所以,使用人工选育的SPF亲虾所生产的虾苗,经过精心培育,对标粗厂就是福音。标粗厂做好了,下面的养殖场自然也就做好了——这改变的是整个产业链条,包括动保、饲料,都在这个链条上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