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7-30 08:51:54 查看:
2025年的扣蟹养殖业,正笼罩在供需失衡的阴霾之下。
一方面是成蟹养殖面积缓慢收缩,蟹苗需求随之下降;另一面却是扣蟹总产量严重过剩,价格一路下行,养殖效益被不断压缩。
兴化作为河蟹养殖重镇,扣蟹养殖同样陷入困境。据业界推测,自2016年起,兴化扣蟹苗塘规模逐年递增。历经十年快速发展,至2025年,其苗塘总面积已突破5万亩。
回顾过往,兴化扣蟹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当地成蟹养殖密度也在增加,普遍投放到1500~2000只/亩,加之兴化扣蟹注重品质,在本地及周边市场赢得了口碑。
然而,近两年来,受极端天气、市场消费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成蟹价格和产量极不稳定,外地苗价格低廉,兴化成蟹养殖亏损面扩大,养殖户投苗积极性下降,导致扣蟹市场供过于求。
如今扣蟹养殖的破局之道,唯有向“小精高”方向转型。
将养殖规模做“小”,主动收缩养殖规模,避免恶性竞争;把管理做“精”,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成活率和产出效率;将品质做“高”,培育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优质蟹苗。
兴化扣蟹的出路,不在规模扩张,而在价值深耕。当“产量过剩”已成定局,唯有以“质”取胜,才是扣蟹养殖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道。
近日,小编深入兴化养殖一线,走访了当地两位小有名气的“育苗达人”——李国平和姚桂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苗塘、大产出”。
四年磨一剑,亩产从300斤到700斤
在兴化,李国平精心打理着自家的两个小苗塘,总面积约为15亩。
小编在傍晚时分抵达他的塘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井然有序的田园画卷。夕阳的金辉洒在粼粼池水上,一排排水花生整齐地分布其中,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勤劳与用心。
这里,正是他专注培育“好润1号”扣蟹苗的“黄金塘”。
据悉,自2021年投身蟹苗养殖以来,李国平便锁定了“好润1号”这只苗。四年磨一剑,他不断钻研技术、优化管理,在严格保障蟹苗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单亩产量从300多斤增加到700多斤,养殖效益也翻了一番。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源于他个人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蟹苗品质的追求,更与他坚定不移地实践“好润模式”息息相关。
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好润,一是认可其苗种的质量和口碑,好苗是丰收的基石;二是好润提供的一整套高效养殖方案和全程技术服务,是支撑他养出更高品质蟹苗的关键保障。
因此,这些年他一直是沿用好润模式进行扣蟹养殖。他总结出扣蟹养殖的几个关键点:
从大眼幼体下塘开始,很多养殖户在下塘一周之后才会投喂,蟹苗初期只能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在好润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从下塘第二天即开始投喂,2斤大眼幼体喂1斤好润“水产健胃酵母”,并坚持投喂7天。
这关键的“开口料”确保了蟹苗获得充足、优质的营养,为后续快速生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下塘前后需监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并确保溶氧充足、水质肥沃。
在7~8月的高温阶段,对于扣蟹苗来说是重大考验,极易引发缺氧,表现为“趴草头”或“上草”。李国平的经验是通过早晚巡塘及时发现问题。
他的应对策略相当明确:晚上7点后,底部增氧和水车增氧双管齐下,连续增氧12小时以上;同时,每天清晨抽取外河水注入塘中,既可降低水温,也能加深水位。
此外,“养水先养底”的理念在扣蟹养殖中后期尤为重要。随着蟹苗长大,投喂量增多,塘底容易堆积粪便、残饵等,导致底质恶化、滋生有害物质。他将定期改良底质作为重要管理措施,且会交替使用氧化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保持底部环境干净。
李国平的实践清晰地表明,选择优质的蟹苗(好润1号)是第一步,后期还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好润模式)。这才是解锁扣蟹苗高产、高效养殖的可靠途径。
据介绍,他的苗主要供应给周边一批信赖他的老客户。这些年他们普遍取得可观的效益,去年亩产300斤以上的不在少数。因此,即便在今年蟹苗产量过剩的困境下,市面上有大批的苗卖不起价,价格甚至跌到个位数,而他的苗基本不愁销,经得起市场考验。
7亩塘,连续三年稳产600多斤
同样在兴化的姚桂斌,凭借七年育苗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养殖模式。
他的苗塘面积仅7亩有余,以自繁自养为主,这三年养殖“好润1号”蟹苗,产量始终稳定在600斤以上,成蟹亩产能够超过300斤。
据悉,他通常会将扣蟹养到50~60头/斤的规格,再分塘养殖大蟹,能够赶上中秋节前高价卖出一部分。截止今年7月上旬,其成蟹养殖已三个多月,当前规格普遍在1~2两之间,待完成第三次蜕壳后,规格将达到1.4~1.6两。
姚桂斌评判一只蟹苗好不好,主要是看大眼幼体的变态整齐度。
在他看来,优质的蟹苗在变态过程中,其变态时间应相对集中且一致,变态的成功率高,变态后的仔蟹规格整齐均匀。好润苗一般都能在3天左右完成变态。
“如果变态时间不一致,就会造成仔蟹个头参差不齐,这说明大眼幼体可能存在营养不均衡、环境因素干扰等问题,质量相对较差。好润苗多年来表现稳定,从未出现此类问题。”
他以2024年的养殖情况为例,亩投放4斤“好润1号”大眼幼体,下塘后48小时之内全部完成变态。这一指标,充分印证了“好润1号”在质量把控上的严格到位。
有了好苗这一保障,接下来管理也要跟上。
他透露道,从5月蟹苗下塘到9月的四个来月,是育苗的“危险期”,即从1期到10期左右。针对不同阶段,他采取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当蟹苗达到4~5期时,此时正处于5月转季阶段,昼夜温差大,易引发蟹苗缺氧、爬网以及青苔死亡堆积、底质恶化等问题。每隔5~7天改善一次底质,3~4天补充益生菌。
到了7~8期时,蟹苗正接受高温考验,每天下午4点后,将外河水引入池塘中,持续进水3小时,通过“大量换水+全天增氧”的方式,保持水体轻微流动,形成“活水”状态,有效降低水温、提升溶氧。同时,水花生控制在40%~50%,为蟹苗创造接近纯生态的环境。
而在投喂方面,他使用的是好润“蟹宝强”,其根据蟹苗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进行设计,蛋白质含量高达45%,能够完美满足蟹苗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
正因为有了优质蟹苗作为起点,再加上精细化的管理,姚桂斌才能持续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小池塘、大产出”的养殖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