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3-31 10:02:00 查看:
“未来十年微藻的产业化应用、自动化管理等方面也能实现快速发展,推动实现人类粮食生产消费方式的根本革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通威第五届微藻论坛中说道。
3月27日-28日,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十一届产学研大会暨通威第五届微藻论坛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众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构建微藻新质生产力,共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会开幕会由中国藻业协会副会长、微藻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进东,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周维彪,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四川省水产局副局长罗本彬,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严吉明,中国藻业协会秘书长代国庆,四川大学教授、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必雨,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孙群,通威股份副总裁、通威农发总经理、通威农发党支部书记张璐等重磅嘉宾出席会议。
中国藻业协会副会长、微藻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致辞
四川省水产局副局长罗本彬致辞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严吉明致辞
通威股份副总裁、通威农发总经理、通威农发党支部书记张璐致辞
通威股份副总裁、通威农发总经理、通威农发党支部书记张璐致辞表示,通威探索微藻领域十七载,始终坚信微藻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刘汉元主席提出微藻“一大一小”战略,“小”指饲料中重要原料的价值替代,“大”指人类在粮食生产方式上的转变。这一战略精准锚定微藻产业与通威光伏新能源、农牧饲料两大主业的深度协同,为通威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威微藻项目将聚焦“电—光—藻”转化效率突破,携手各方共同攻克产业化瓶颈,推动微藻技术在更广阔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进东带来了《蓝细菌光合自养的结构基础与限速步骤》的报告。报告中他通过多个形象生动的图片向大家展示了蓝细菌光合自养的结构基础,并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限速步骤进行探讨,对光强,细胞色素b6f参与的电子传递,CO₂固定和同化在不同条件下的限速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在《未来已来,激情中稳步前行》的报告中指出,微藻是未来的绿色宝藏,也是空间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生物类群。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而微藻在空间生命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具有这几大功能:一是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关联;二是高效的废水处理能力;三是环境适应性强;四是光合作用效率高;五是可能在类地行星上创建有氧大气,重现地球有氧大气形成的光辉历史。
关于《微藻在确保新加坡粮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主题,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席教授周维彪表示,粮食保障是全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新型蛋白来源的研究是未来趋势。而微藻作为蛋白来源之一,具有发展前景,其优势在于微藻蛋白含量高,从生产角度来说,微藻生产土地利用率很高,而有些微藻在耗能上又相对较少。因此,微藻作为食品原料大有可为。
针对《微藻固碳产业形成的挑战与思考》的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李元广认为微藻固碳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及微藻产业规模大幅度增加之急需;排放CO₂、余热、充足的阳光及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是前提;废水资源化利用,是关键;微藻大规模光自养培养效率提高,是根本;光生物反应器,是核心;太阳能发电自用,是辅助;微藻成本满足大宗产品市场需求,是出路;因地制宜,全国甚至全球推广,是目标;和微藻大健康结合进入资本市场,是捷径。
四川农业大学林燕在《种猪饲料资源的困局与破局》的报告中指出,微藻富含蛋白20%~50%居多,高的可达71%,并且富有较高的脂肪酸,尤其是大豆油缺乏的PUFA。种母猪和公猪上少量的研究发现,富含LCPUFA的微藻可改善种猪繁殖性能,促进后代生长发育。所以微藻将是未来种猪饲料中重要的蛋白饲料资源以及优质的脂肪来源。同时,针对不同微藻对猪肉品质性状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显示结果多样性,大多研究认为添加微藻可以增加组织中DHA、EPA含量,可能改善新鲜肉品质;但由于其易氧化性,能对深加工可能不利。
关于《规模化CO₂微藻捕集利用关键技术》的主题,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程军介绍了微藻减排转化利用燃煤烟气CO₂的四大关键技术:一是从燃煤电厂和煤化工厂烟气CO₂两种气源出发,获得了适合于大规模工程推广的耐受燃煤电厂和煤化工厂烟气CO₂的高效固碳藻株,解决了微藻利用燃煤电厂和煤化工烟气CO₂固碳速率低、光合固碳关键功能基因表达活性差的难题;二是集成高效曝气、原位补碳、离位补碳、纵向/径向扰流、流体强制驱动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混合传质和闪光强化的开放式跑道池与密闭式光反应器系统;三是建立了上层横管式与下层跑道池反应器耦合的原位直接补碳微藻固定燃煤电厂烟气CO₂技术工艺体系;四是建立了回水管道串联离位间接补碳的微藻固定煤化工厂烟气CO₂技术工艺体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建国在《类胡萝卜素向虾蟹传递规律与微藻高值转化的科学基础》中指出,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能提高水产品品质,尤其是微藻类胡萝卜素。经研究表明天然虾青素有助于轮虫维持高密度,提高总怀卵轮虫数,轮虫平均怀卵数和卵总量,例如饲喂天然虾青素藻粉可显著提高裸腹蚤体内虾青素含量、种群密度的中、大体积个数;而且天然虾青素能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组织虾青素含量和抗氨氮胁迫能力,其功效比合成虾青素更强。
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重庆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廖强教授在《微藻减排多相反应流传递及转化调控》的报告中指出,光生物反应器内多相流动和能质传递对微藻光合生长及固碳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从气液流动和光传输特性的角度提出光生物反应器性能强化方法,研发了内置光源立体整装式光生物反应器,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固碳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可使微藻培养从农业模式走向工业模式,精准调控微藻生长过程对光需求的动态变化,实现昼夜连续稳定的微藻固碳;同时开发烟气微纳气泡气浮微藻采收技术,微藻细胞采收率达85%以上,结合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使微藻干燥回收成本降低约50%。
在《微藻药物递送技术的开发与临床转化探索》的报告中,浙江大学周民建议可利用微藻类材料本身特性,开展生物医学应用;工程化修饰微藻,实现定制化药物靶向递送;开展交叉合作,把微藻药物推向临床和药物市场。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高风正带来了《世界微藻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他表示,目前微藻产业在全球热度持续上升,也符合可持续化发展需求,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里也提到要“促进藻类食物开发”。当然,微藻产业也面临着高价值市场挖掘、国内市场潜在规模、国际市场贸易政策、技术升级空间等多方面挑战。
关于《种质创制和光谱分析测控新技术在微藻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的报告主题,华南理工大学魏东表示,以小球藻为例,小球藻亟待突破去腥、脱色精深加工、高值化瓶颈。基于ARTP-MMC的高蛋白小球藻种质创制,颜色变成浅绿或黄色,且干燥后有清香,无异味,口感更鲜美。在测控技术方面,他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线自动测控下,可实现生物量浓度115.6g/L的高密度发酵,蛋白含量42%;测量时高氨氮、高盐离子无干扰。
在《从藻种-工艺-装备角度看微藻产业化技术挑战与应对尝试》的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刘天中提出,目前微藻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品种少、场景不足、总体规模不大,而藻种-工艺-装备适配是微藻规模化培养的关键,即从构建优良藻种(良种)、发展高效培养工艺(良法)、研制智能化培养装备(良器)入手。
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胡强带来了《光合微藻生物制造的现状、困境与发展方向》的报告。据他介绍,开发微藻生物技术能够将微藻作为细胞工厂生产大宗生物质产品和特殊天然气化合物,应用到多个行业。然而,目前基于跑道池和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生产方式的微藻生物产业却存在设备落后、生产成本高昂、自动化控制技术不足等弊端。因此,要加快优良性状微藻种质创制,开发下一代具颠覆性光生物反应器及基于细胞图像与多组学关联模型的微藻生物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等新技术,同时加强微藻产业与下游应用端以及学术界的协同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通威微藻”研究生论坛现场
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环节,“通威微藻”研究生论坛成功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们,围绕微藻产业的最新科技研究,分享优秀报告,以此鼓励更多新生力量在科研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为微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届大会还特别设置了“微藻高效生产方案”“企业论坛”“种质资源创新与合成生物学”“微藻交叉创新应用”“微藻多维度高值利用”等专题分会,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深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为微藻产业绘制更加清晰的发展蓝图。
微藻高效生产方案分会现场
种质资源创新与合成生物学分会现场
企业论坛分会现场
微藻交叉创新应用分会现场
微藻多维度高值利用分会现场
会议期间,与会领导嘉宾还参观了通威集团体验中心,详细了解通威兴业历程及在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果,探索全球水产和光伏两大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密码。
参观通威集团体验中心
合影留念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