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8-11 09:47:31 查看:
在珠三角的水产养殖版图中,中山市曾经以草鱼养殖为主,但近年因市场行情波动,许多养殖户开始尝试从单一草鱼转向多品种养殖。但是中山养殖户始终有着与周边地区不同的养虾逻辑,他们不盲目追求超高产,更看重一个“稳”字。当珠海、江门的养殖户因高塘租和人工成本被迫追求极限亩产时,中山的养殖户同样精于成本利润的核算。在他们看来,“密度低但规格大、成本低但卖价高”同样是一条可行的盈利路径。
笔者走访中山地区时发现,当地对虾整体养殖水平略低于珠海、江门。目前中山白水塘亩产水平大约在1000-1500斤,极个别能达到2000斤甚至3000斤,但这类养殖户占比很低,可能只有5%左右。
中山因靠近广州的地理优势和品种多样性,使养殖户倾向于某品种行情差或养不好就换养其他品种,而非专注于单一品种寻求突破,导致技术积累相对薄弱。而在很多对虾养殖集中区域,行业新进入者多为跨行业外来老板,他们对行业原有认知少,容易接受普遍标准并执行,养殖数据有时反而更高。
“虽然单论亩产,中山地区要低于很多产区,但是中山的品种多样性也增强了本地养殖户的生存能力,他们可通过更换品种度过低谷期,因此人员更替较少,呈现‘换品种不换人’的特点。而江门等地因竞争激烈、成本高,养殖户若技术无法突破则容易被淘汰,基本是‘换人不换品种’。”通威技术服务经理林治润介绍,在当地能够同时满足规格35条以内,同时亩产超过1200斤的塘口最多占20%。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是保本的基准线。
养殖周期方面,普遍客户需约90天,2-3成养殖户能做到70天左右提前上市。本地客户普遍放苗密度偏低,因高密度养殖成功率低,养殖户更倾向于选择稳妥方案。
就刚结束不久的早造虾养殖情况来看,今年中山地区面临的病害形势比前几年更为严峻。其中细菌性病害在今年尤为突出,造成的损失估计比去年增加了约30%。
根据不完全统计(以塘口为单位),今年上半年整体成功率大约在15%左右,相比去年下降了约5%。这样低的成功率意味着大量养殖户面临巨大亏损。
在中山镇从事水产养殖十余年的王老板,最初以养殖传统的“四大家鱼”为主。大约三四年前,他开始尝试转向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养殖面积在60亩左右。
回顾养虾之初,王老板坦言道路极其坎坷。
“最早我刚开始决定养虾的时候,第一次就养失败了,并且失败得很惨。养到中途,遭遇了高致病副溶血弧菌等病害,虾一直死。”他回忆道。那时他对养虾一窍不通,只能听周围人的建议。当时一口10亩的塘,放了60万尾虾苗,最终只出了1400斤虾。
这次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养虾的风险更高,技术门槛也更高,而且与养鱼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操作和观察方法都截然不同,这让他一度非常迷茫。
在这个关头,王老板通过同行介绍,接触到了通威的技术团队。通威技术服务经理林治润向他详细介绍了通威的整套养殖方案。抱着尝试的心态,王老板决定孤注一掷,全程使用通威的虾苗、饲料、动保产品,并由林治润的服务团队全程提供方案支持。
在决定采用通威方案后,王老板搭建冬棚并尝试高密度养殖。“当时在周边一带,除了个别养得特别好的人,普遍养殖水平并不高。我们当时放10万尾苗/亩,人家都觉得我们很离谱。”但他基于对方案的信任,坚持执行。同时,他还引入了自动投料机进行投喂,这在他所在的区域当时也很少见。
就这样,王老板在通威团队的全程支持下,开启了他的转型之路。
中山民众镇养殖户 王老板
王老板回忆当时那造冬棚只放了两张塘,一个塘是3亩多的塘抓了7000多斤虾,另一个3亩的塘抓了6000多斤,亩产超过了2000斤,单斤虾成本大概是11元多。养殖的结果让他逐渐建立了信心。“从我用通威方案开始到现在,每一造虾都成功了,并且我的产量基本上都比较高,成本也控制得很好。”
据了解,王老板的虾塘于4月初投苗,放苗密度8万尾/亩,6月底出虾,养殖周期70多天。尽管养殖期间曾遭遇孢子虫和高致病性疾病,亩产量仍达1600-1700斤,出塘单价21元/斤,料比1.1,单斤成本约9.5元。
关于通威方案的特点,王老板认为其核心优势在于:
一是前期保苗技术。苗期使用“开口乐”优化虾苗的肝胰腺发育和肠道健康,确保基础体质达到最佳状态。前期发育良好,能为后期生长速度、产量及健康度提供保障。
二是缩短养殖周期。在此方案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上市规格,有效规避养殖风险。
“之前有一造虾是亩放苗10万尾,58天养至27条/斤规格,亩产近2000斤。”王老板说道。
中山民众镇养殖户 周老板(左)与通威技术服务经理林治润(右)合影
同在中山民众养虾的周老板,目前经营着30多亩虾塘。作为一名新入行的养殖户,他在通威技术团队的支持下,正逐步摸索养虾之道。
作为头一次养虾的新手,他高度评价了通威技术团队的支持力度:“因为我头一次养,规划场地、配设施,从调水到苗种选择、饲料投喂都是服务团队和技术老师手把手地教我,能养成功,确实是靠服务老师们。”
提到今年早造虾的最成功的塘口案例,周老板介绍,因为这口白水塘相对难养一点,放苗密度就稍微低,放苗密度7万多尾/亩,全程使用“大虾倍健”,养了58天左右出虾。最终,这口塘出虾7400斤左右,规格为25头/斤,核算下来料比不到1.1。
结语:
新一轮的投苗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中山民众的虾塘又即将忙碌起来。面对持续低迷的南美白对虾价格和日益复杂的病害挑战,经验丰富的王老板果断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了价格更具优势的斑节虾。与此同时,新手养殖户周老板,也在技术团队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进行清塘工作。通威提供的精细化方案、稳定可靠的产品以及扎根塘头的技术服务,让更多的养殖户得以在波动的市场中转型,也让养殖新手能够在高风险的养殖环境中迈出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