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7-18 10:05:43 查看:
“以前养虾,一造虾赚的钱能盖半层楼,现在?能维持个温饱就不错了……”一名湛江雷州的虾农陈老板无奈地说道。
他表示,自己养了20多年虾,记得刚入行那会儿,南美白对虾正火,虾价高、病害少,一口塘最高赚过20多万。一年两造虾下来,房子车子全有了。
可这几年,虾价就像陷入了泥潭,一蹶不振,饲料、塘租却年年涨。去年40头虾一斤才卖十几块,扣掉成本,或者随便一个病害,一亩塘都赚不到2000元。塘还是那些塘,可水越来越难调,苗越来越难挑,白便、弧菌动不动就暴发,虾更难养了。
“这两年我也试着换品牌苗、装投料机,有人改养花虾还真赚了钱……或许,这行确实是要变一变了。”他说道。
当前,湛江虾农呈现老龄化趋势,仍停留在“低投入、低风险”的观念中。土塘精养以雷州东里为代表,而其余大部分土塘(如大围等)普遍采用鱼虾混养模式。他们通常选择低价格、低档次的种苗或饲料,更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池塘改造,升级配套设施。
养殖顺利的情况下,若一户虾农拥有40亩精养土塘,单亩产量可达800~1000斤,利润约为2000~3000元,一年养殖2造虾,全年收益在20万元左右,盈利水平较为低下。
破局求变,重振雄风
当然,湛江对虾产业的衰落并非不可逆转。要实现产业振兴,需在苗种优化、模式转型、病害防控、设施化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
土塘板块:
目前,湛江土塘面临着四座大山:一是池塘老化严重,底质易恶化,导致弧菌病、白斑病等频发,养殖成功率降低;二是种苗质量不稳定,部分养殖户仍依赖低价劣质虾苗(如土炮苗),长速慢、规格小且容易参差不齐;三是饲料、人工、塘租等成本逐年增加,但虾价波动却相对较大;四是养殖户仍沿用传统投喂方式,饲料利用率低。
在虾价持续低迷的当下,养殖户应从“提产量、控成本、集约化、设施化”方向入手,通过投料机、增氧机、微孔曝气等设施升级,并多关注饲料的品质和转化率,在可控范围内提高养殖密度、提升单亩产量,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1斤虾成本控制在9元以下)。
此外,养殖户可尽量选择高抗苗等正规厂家生产的虾苗,以增强虾的抗病能力;或者通过提前标苗的方式,提高虾苗成活率,还能依据市场行情,灵活选择出虾的规格和时间。同时,养殖户还可借助饲料、动保厂家的服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高位池板块:
与传统土塘相比,高位池大多采用水泥池或地膜池结构,并配备增氧设备和进排水系统,能通过大量换水的方式净化水质,白虾单茬亩产2000~5000斤,远高于土塘模式。然而,高密度养殖导致水质不稳定,弧菌、白便等病害频发,且电费、人工成本较高。
近年来,湛江高位池养殖户开始探索转型养殖日本对虾(俗称“花虾”),并取得显著成效。花虾因其肉质鲜美,价格稳定(常年保持在80~120元/斤)等优势,成为高位池转型的首选。
目前,粤西地区的花虾集中分布于南三岛、吴川以及茂名电白等地,2024年养殖产量约为1万吨。若按照2.0的料比计算,饲料市场容量可达2万吨。
2025年春节前后上市的花虾规格较大,平均在30~35头/斤,按亩产量1000~1300斤、价格80~90元/斤计算,亩利润约在2万~4万元,一口3亩的池利润可达6万~12万元。
然而,养殖户一般会在养殖全程或中后期投喂丰年虫、螺肉等活鲜生物饵料,再加上高塘租、低成活率等问题,花虾的成本大约在50~60元,而用料比例高的情况下,成本可降至40元左右。因此,如何提高饲料占比是花虾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种苗也是花虾养殖的关键突破口。目前,主流苗企均已涉足花虾苗的繁育与销售,全国花虾苗的市场容量预计达200亿尾。部分苗企已成功推出花虾无沙养殖品系,并定向选育高抗、快大等优良性状,有助于实现花虾的增产增收。
小棚板块:
自2021年起,江苏、浙江等地虾农因土地与环保政策限制,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小棚养殖基地。徐闻、雷州等地率先引入小棚虾养殖。目前,湛江的徐闻、雷州、麻章、东海岛、南三岛等地的小棚数量超1.5万张,一年可产虾约3万吨。
在虾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预计到2025年,湛江小棚的数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仍可带动超4.5亿元的饲料及动保产品用量。
面对市场波动与养殖风险,养殖户愈发谨慎。他们普遍认为,维持养殖规模稳定,或者错峰投苗、错峰上市,既能降低风险,也有助于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此外,湛江地区的小棚虾养殖技术仍在持续完善中,养殖户正积极探索更为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如精准使用动保产品以节约成本;采用自动投料机使料比下降约0.2等。
湛江对虾产业若想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革新,更需要思维方式的提升与突破。唯有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大胆革新,方能重振雄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