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5-03-27 10:36:24 查看:
2025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及农业新质生产力,引起广泛关注。为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通威农发勇担时代使命,从“科技高度,产品深度,用户温度”层面,持续深化“好产品年”,致力于帮助每一位水产从业者做大做强。
3月25日-27日,被誉为水产界“达沃斯”论坛的2025第九届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央、省、市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重要领导、联合国粮农组织、各国驻蓉领事、国内外领军企业、企业家代表以及企业精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出席。
本届大会以“科技引领 创新赋能 绿色发展”为主题,将聚焦水产科技创新、产业链融合、行业趋势及品牌价值提升,深度解析水产行业新变局、新机遇、新思路、新模式,为全球水产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大咖云集,共同倡议“科技引领 创新赋能 绿色发展”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晓峰
中宣部原副部长、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王世明
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原大使,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办公厅主任 广德福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朱作言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汉元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致辞表示,2024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366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自改革开放以来,水产行业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14亿中国人三分之一的蛋白质来源,而且只占用了7%-9%的饲料产量,这是水产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在持续发展食物的“量”、“质”方面对自身和人类的贡献。所以,从生存权看,人类食品广义、狭义、健康的安全都有全体行业同仁曾经、现在的努力。从发展权看,依靠化石能源驱动人类GDP的快速增长,不仅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在国内外光伏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使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来并快速成为人类可补充且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新能源。2024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占全世界85%以上,如加上中国资金、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在国外的产业,事实上占到90%-95%以上。
刘汉元主席表示,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席、欧盟亚洲中心联席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去年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带给全人类的巨大礼物,也是中国牵引和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在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中国光伏产业领先的技术、规模、成本,也会使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方案走出国门,推动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充分享有发展权的,又能够让地球迈入环境可持续的新时期。
世界水产学会原主席、比利时皇家研究院院士Patrick Sorgeloos:全球水产养殖系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科技引领 创新赋能 绿色发展”倡议发布暨2025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宣读“科技引领 创新赋能 绿色发展”倡议书,并揭晓2025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通威、海大、正大、新希望六和、恒兴、粤海、国联水产等上榜。
倡议书中指出:第一,以政策为引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勇担时代使命,将中央一号文件新质生产力要求与政府工作报告绿色发展部署,转化为行动纲领,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智慧赋能重塑生产模式,全力打造资源集约、环境友好、智能高效的水产新业态;
第二,以科技为支撑,突破关键领域创新壁垒,聚焦种业振兴等核心领域,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机制,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让科技创新成为水产行业战略升级、创新突破的核心动力;
第三,以绿色为底线,重塑水产生态体系,全面推广低碳循环养殖模式,科学推进绿色养殖空间拓展和产能提升,让每一立方水都成为绿色发展的样版;
第四,以智慧为引擎,赋能全面产业升级,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水产全面融合,建设覆盖种苗、养殖、加工、流通的智能管理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渔业中国方案;
第五,以协同为基石,构建高质量发展平台,深化政产学研以及金融服务联动机制,打通基础标准制定,科学成果转化等,加强国际合作,输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模式。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 崔利锋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 韩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玉梅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 李春华
张璐:以高度、深度、温度,持续书写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通威股份副总裁、通威农发总经理、通威农发党支部书记张璐
张璐在“高度、深度、温度—2025 通威农发好产品年启动仪式”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水产行业在多重挑战中艰难前行,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渔业资源短缺,养殖环境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水产品品质、安全、可溯源的需求不断提升,加上国际贸易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养殖户亟需具有科技含量、优质稳定的好产品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变化。
2023年,通威在对行情准确分析之后首次对外发布“好产品年”,确定了科技引领下“原料稳定,质量如一”的产品定位,同时公开向广大用户作出“五敢”承诺,即敢泡料、敢标真含量、敢承诺养殖效果、敢比赛和敢接受社会监督,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
2024年,随着通威对“好产品年”的持续深化,内伸外延并正式发布“万户共成长”计划,从技术端、生产端、用户端持续深化好产品,并且成立质量监督委员会,用户提出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则给予奖励10万元,充分体现通威的态度和诚意。
2025年“好产品年”将继续深入,从以下三个层面持续强化,为用户带来价值。
第一,从技术高度出发,通威成立43年来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进步源泉,科研经费遵循“上不封顶,下要兜底”的原则。经过多年研发和成果转化,如今通威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企业,现拥有科技人才超700人,已建成16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申请专利超1200项,获得专利近800项等。
多年来,通威在推进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助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水产饲料稳产保供,保障水产品食品安全以及助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从产品深度方面,产品质量是通威农发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通威坚持“质量方针”为纲,在“质量方针”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严格要求下,通威产品实现农业部抽检合格率长年稳定在100%,长期且持续高于行业水平;同时通威在行业中率先将蛋白消化率和优质蛋白含量标识在包装袋的显眼位置,接受社会监督。
在对科技的持续探索和对质量的不断追求下,通威产品得到用户的高度认同,其中,通威草鱼料、鲫鱼料、鲤鱼料等淡水鱼料的市场占有率长年稳居全国第一;在特种料方面,通威螃蟹料、南美白对虾料、海鲈料、小龙虾料同样稳居全国第一,而通威加州鲈料、生鱼料、鳜鱼料等品种的市场增长率达到全国第一。
第三,在用户温度方面,刘主席常讲到一句话“要公道,打颠倒”,通威发展的四十余年,一直站在养殖户的角度,对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困难行情等不可抗力的养殖户进行帮扶和补贴。早在2012年,罗非鱼价格跌破成本线,为保障养殖户利益,在刘主席亲自指挥下,海南通威以保利补贴价格4.4元/斤收购签约养殖户的罗非鱼,确保养殖户获得10%的利润。
2023年,原料价格保障,生鱼行情持续低迷,无数养殖户空塘弃养,在此情况下,通威发布珠三角地区通威生鱼料养殖户0.15元/斤的收鱼补贴。2024年,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通威开展壮鱼行动,在生鱼、加州鲈、草鱼等六条鱼种公开承诺养殖效果,坚持为养殖户做好产品质量、提升用户效益,以坚定的态度和底气,为养殖户保驾护航。
同时,2024年通威技术专家全员深入养殖一线解决用户痛点需求,跟踪服务用户超1.6万人次,收集一线基础数据超10万条,提供产品力报告584份,技术培训会报告800余场。而通威服务体系全年开展一线服务23万人次,提供融资担保近30亿,好产品年以来累计帮扶近千名客户销量突破千吨大关。
40余年来,通威已累计帮扶上千万名用户养殖成功。如今,“万户共成长”技术持续深化,无论是产品支持、技术支持还是资金支持,通威致力于帮助每一位水产从业者做大做强,以高度、深度、温度,持续书写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更多精彩报告重磅发布: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大黄鱼品质评价及打分表研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健:科技赋能,引领大宗淡水鱼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艾庆辉: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中的运用
中国藻业协会副会长、微藻分会会长,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中国微藻产业为爱出发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薛敏: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与饲料工业互联智通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大鹏:中国养殖池塘水质变迁与绿色发展
通威农发水产研究所所长米海峰:通威农发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
圆桌对话: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话嘉宾:
胡广东 全国畜牧总站首席专家
崔 和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
张海涛 恒兴股份常务副总裁
邓 登 澳华集团副总裁
易敢峰 乾胜(深圳)科创集团董事长、总裁
周锡勋 渔美康集团副总裁
陈效儒 通威农发特种水产研究所所长
杨洪义 四季沐歌农牧渔板块总经理
颁奖典礼:
2025中国水产名片•十大科技创新奖
2025中国水产名片•十大杰出成果奖
2025中国水产名片•十大卓越贡献奖
现场精彩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