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青蟹养殖痛点!多位行业精英齐聚宁海,共话青蟹产业新未来!

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4-09-25 10:28:45 查看:

据《2024中国渔业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青蟹养殖总产量为15.7万吨,较2022年增长1.52%。近年来,中国青蟹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即便如此,却未能完全满足人们对青蟹的需求。随着青蟹产业的逐步发展,存在的良种缺乏、苗种供应不足、养殖模式落后、病害严重、人工配合饲料效果不佳等问题也逐渐被大众所重视。


浙江是青蟹主产区,其中宁海是制种育苗大县,在青蟹养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13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拟穴青蟹良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的科研攻关,如今实现了首个拟穴青蟹国审新品种—“东方1号”。

1db729d3cf903ee03703a5a65a0f0733.png

会议现场


2024年9月24日,为驭力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谋发展,由宁海县人民政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主办的“宁海青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宁海圆满举行。


宁海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国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赵峰,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马文君,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处处长焦海峰,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称松,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伟,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海水蟹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教授周岐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州市南沙区益农渔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新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藻类营养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教授徐继林,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许文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苍,上海海洋大学博士邱军强,浙江万里学院助理研究员任志明等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ce869a718e86dda3b9c201efc553f821.png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处长 房文红作会议主持


41dbdb64a05c0c2fed06e601ca7ce63b.png

宁海县县委常委 副县长 黄国杰致辞


报告环节


dc172d4d3a838cdc2d376aa9ed4536f8.png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青蟹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伟


王伟:拟穴青蟹良种选育及繁养技术


会上,王伟从青蟹产业背景、良种选育、繁育技术、养殖模式与技术、问题与思考5个方面展开论述。


据了解,青蟹是我国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蟹,约占蟹类养殖产量的14%,年产量16万吨,养殖面积2.4万公顷。拟穴青蟹有着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当前,青蟹市场价格稳定,上市旺季150元/kg,冬季和春季价格200-400元/kg以上;单产较低,养殖产量不足,消费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养殖产量16万吨,捕捞产量8万吨,国外进口约8万吨。


王伟指出,青蟹相较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产业成熟度不够。一是缺乏养殖良种,二是以野生苗种为主,约90%以上来自野生苗种,人工苗种市场接受度不够,三是养殖成活率普遍低于10%,现有养殖模式平均亩产较低。


通过快速生长新品种"东方1号"和耐低盐新品系的选育与示范推广,达到改进养殖模式、拓展养殖空间的目的。当下,在青蟹苗种可以通过室内水泥池、室外生态池塘、室外温棚等人工繁育技术进行培育,但仍存在着亲本培育要求高,优质抱卵蟹的批量获取难;苗种中间培育环节缺失,苗种的连续供应能力不足;现有养殖模式围绕野生苗种建立,人工苗种市场接受度低;场地、人员要求高,生产企业规模不足等痛点问题。


王伟表示,近年来,青蟹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苗种供应规模始终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其中苗种生产过程中大眼幼体至仔蟹,以及一期仔蟹至大规格仔蟹培育阶段即中间培育是青蟹苗种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限制青蟹苗种产量的关键技术瓶颈。


最后,王伟提出了现有养殖模式下,青蟹单位产量不足,效益无法大幅提升的问题。其中在单养模式上存在着亩产上限无法突破,成本高,综合效益不突出的问题,混养模式下,青蟹亩产较低。


王伟建议:使用供应稳定、规格统一、来源可控、性状优良、可实现无特定病原的人工苗种,同时根据养殖需求开展规模化苗种生产;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建立基于人工苗种的配套养殖技术。


48a0ed96d5fb2cef90fb5297c1094f9f.png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海水蟹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教授 周岐存


周岐存:海水蟹配合饲料研发进展


周岐存在会议上从产业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进展3方面展开论述。


他指出,海水蟹饲料产业存以下3点问题:1、三疣梭子蟹和拟穴青蟹营养数据库不完善;现有的海水蟹饲料主要借助于对虾或中华绒螯蟹营养参数;2、混养模式导致评估饲料养殖效果评估存在偏差;饲料公司开发海水蟹专用饲料的积极性不高;3、养殖户投喂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需要一个推广的过程。


青蟹养殖前中期,人工配合饲料优势明显,适口性好,供应稳定且不携带病原,能大幅提高青蟹成活率。野生贝类存在供应不稳定,品质不可控,携带病原的问题,特别是在禁渔期和高温期野生贝类经过长途运输送到池塘时已经死亡变质,投喂后导致青蟹发病和水质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贝类活饵具有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人工配合饲料优势明显。广东、广西两地冬季气温变化无常,青蟹摄食强度和摄食频率不稳定,投喂贝类活饵优势明显。结合人工配合饲料和贝类活饵的优点,开发出一套综合投喂技术。


周岐存从磷虾粉替代鱼粉、喷雾干燥血粉替代鱼粉、喷雾干燥鸡蛋粉、低棉酚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鱼粉、花生粕代替鱼粉、昆虫蛋白替代鱼粉、黑水虻粉替代鱼粉、蝇蛆粉替代鱼粉、黄粉虫粉替代鱼粉、乙醇梭菌蛋白替代鱼粉等方向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实验。


他建议,对于海水蟹配合饲料的研发,首先要保证其正常生长和性腺发育,确保养殖户有较高的收益;生长和养殖动物的营养及健康同等重要;适量的蛋白源替代可缓解鱼粉资源紧张的压力。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州市南沙区益农渔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新建


07baead64b15fddea8463bcb038c5f8c.png

刘新建:拟穴青蟹健康养殖模式与病害防控技术


青蟹如何能提高产量,健康养殖呢?刘建新从池塘选址、池塘整备、投放苗种、饲养管理,到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控、起捕上市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刘新建在报告中指出,制约青蟹高产的主要因素有2方面,一是.青蟹生物习性因素,青蟹螯足大而有力,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在饵料缺乏时,青蟹会因争夺饵料出现互相攻击的行为;在交配期雄蟹会为争夺配偶出现互相攻击的行为;在环境突变或水质恶化时,青蟹攻击行为加剧;青蟹脱壳时间长,软壳时间长,被同类或搭配不当的混养品种当做饵料吃掉。


另一是病害造成青蟹减产。野生青蟹苗未经检疫直接投放带入病原;投喂野生贝类或冰鲜鱼带入病原;没有隔离带的养殖池塘,野杂蟹或病蟹携带病原进入;虾蟹混养模式,混养虾类发病,青蟹大量摄食死虾引起发病;暴雨和持续高温天气造成的养殖环境突变,水质底质恶化引起青蟹发病。


针对以上问题,刘新建建议,青蟹可用人工配合饲料+贝类活饵综合投喂,定向培藻培菌,做好水质底质养护工作,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提供遮蔽。在苗种上,使用人工繁育的蟹苗,推荐SPF蟹苗;池塘建隔离带,不与虾类混养、单养蟹,在持续高温及暴雨天气时做好预防工作。


35aab4202f4f3aa2556bba1882fc6719.png

宁波大学教授 徐继林


徐继林:海水池塘虾蟹贝串联养殖模式构建与应用


徐继林在报告中用实际案例阐述了海水池塘虾蟹贝串联养殖模式构建与应用。


他指出,虾、蟹、贝(鱼)混养为主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虾蟹鱼贝以及饵料微藻群落都生活在一个养殖系统中,在未分区的养殖池塘,虾蟹鱼残饵粪便直接覆盖贝类养殖区。在贝类生长比较旺盛的季节遭遇连续阴雨,有可能水体中的饵料微藻被贝类全部摄食,即使天气马上晴朗起来因缺少微藻种源,水体中微藻群落也将无法迅速恢复,从而会使得贝类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同时由于饵料微藻降低氨氮等有害物质能力消失,虾蟹养殖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尾水无法达到排放标准。


在此情况下,徐继林与团队研究出了基于藻菌联合调控的鱼虾蟹-贝串联养殖模式。该模式的贝类养殖塘和虾蟹养殖池完全独立,互相不受排放水和产品采收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只虾蟹养殖池塘的微藻群落不理想,可以立即使用另外一只虾蟹养殖池塘的,不至于像第一模式下,当要把池塘内不理想微藻群落进行重新构建时贝类直处于饥饿状态;贝类养殖池塘可以根据温度、气候需要定期把水排干,清除杂质青苔等。


该模式的管理有5大要点:1、有条件投入人工微藻饵料接种;2、镜检:单胞藻需占绝对优势!发现大型藻占优势即换水;3、虾蟹养殖水体跟贝类养殖水体要有合适的比例,一般5/1~6/1;4、对虾养殖池要有2-3口池塘,选择具备最优藻类群落的池塘优先投喂贝类池塘;5、当发现某类微藻群落对贝类苗种生长很有利时,就需要每天抽出塘水并加入新鲜塘水。


81725fc3c64fb1afda89998c9753cbd8.png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许文军


许文军:海水蟹类病害与防控


许文军从海水蟹类主要病害种美、病害发生原因以及病害的综合防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他指出,病害是制约海水蟹产业发展的主要素,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计,但目前海水蟹病害基础研究还相对滞后,不少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害种类主要有病毒类的(呼肠孤病毒病、白斑病毒病、双顺反子病毒病等)、细菌类的(弧菌病、红斑病)、寄生虫类(纤毛虫病、血卵涡鞭虫病、微孢子虫病)及其他病害(蜕壳未遂、黑鳃、亚硝酸盐中毒、营养性疾病等)。病害发生的原因与养殖环境污染,养殖对象自身抗病力低下和病原体入侵等因素有关。


针对病害的防控,他提出还是要树立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理念,从优化养殖环境、减灭病原和提高养殖对象抗病力等方面入手进行防控。海水蟹围塘生态养殖模式相对粗放,人为可控程度低,病害防控相对更困难,可以借鉴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养殖的防病经验,做好消毒、苗种,饲料,增氧、底质水质环境调控等关键控制点,从切断病原传播,来综合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


a4daf67a079dff1abfd1e1a35a69e7c7.png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苍


李新苍:青蟹无特定病原苗种生产技术研发


李新苍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青蟹主要病害及流行特点、呼肠孤病毒(MCRV)及致病力分析、MCRV-NH基因组测序及变异分析、MCRV在青蟹繁育阶段感染和传播特点、无MCRV青蟹苗种生产配套技术开发、青蟹无MCRV苗种生产示范。


通过对MCRV-NH基因组测序及变异分析得出以下3点结论:1、MCRV-NH株与已报道的两株病毒(MCRV和SSRV)总体相似性很高,其属于两者的变异毒株;2、MCRV-NH有8个氨基酸氨基酸突变可能影响病毒生物学活性;3、病毒VP6和VP11蛋白属于病毒外衣壳蛋白,它们分别出现了肺炎球菌组氨酸三联体结构和细菌lg样结构域1(Big-1)结构,两种功能结构域的出现可能会影响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染能力;VP9缺失七肽重复序列也可能影响病毒的复制,造成毒力改变。


他指出,MCRV可在种蟹间、苗种间水平传播,MCRV很可能还具有垂直传播的能力,MCRV环境耐受能力强,常见消毒剂难以彻底杀灭,增加了该病毒病防控的难度。


目前,行业对MCRV感染的潜在危害认识不够;蟹育苗车间设施和条件相对简陋(与对虾相比),病原风险控制意识淡薄;青蟹育苗技术未完全成熟,造成青蟹苗种稀缺,是否带毒并非关心的首要问题。最后,李新苍对目前青蟹主要病害发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设想,一是进一步完善无毒苗种生产技术;二是与青蟹养殖企业合作,评价无毒苗种应用产生的实际效果。


08033fcf64264d39d2e447bc852f8b2e.png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 邱军强

邱军强: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思考


ffdb21272e01b70e135d214b0e82edc8.png

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任志明


任志明:青蟹冬季高效暂养技术


任志明在报告中从产业背景、青蟹暂养技术、工作技术3个方面展开论述。


他指出,青蟹产业目前存在着供应季节性不平衡,冬、春季无蟹可买,无蟹可卖的状况。进口蟹填补一定市场空白,但缺乏管理,扰乱市场。肥度不一,缺乏快速统一的评判标准。瘦蟹低价售卖,导致经济损失。缺乏暂养、育肥技术。农户尝试多种方式、模式冬季暂养青蟹,但缺技术,一旦遇到困难就损失很大。


当前,青蟹暂养技术有小型泥塘暂养(散放)、小型人工沙池暂养(散放)、换水式室内水泥池暂养(有沙、无沙)(散放)、循环流水式水泥池暂养(散放)、池塘吊笼式暂养(单个体)、海区吊笼式暂养(单个体)、室内水泥池/帆布池吊笼式暂养(单个体)、室内蟹公寓工厂化暂养(单个体)8种。


任志明表示,青蟹暂养关键点——暂养用蟹的选择。1、出产地:滩涂围网池塘、海捕蟹(地笼、流丝网捕捞)、临近海坝与进闸口的内塘(塘越大越好);2、规格:个体体重250~350g、350~500g,两个体重规格范围为最好,成活率相对较高,市场接受度高;3、性别:雌蟹为主,雄蟹为辅,雌蟹的市场价格相对更高;4、质量评价:附肢完整,体表洁净无锈、无损伤、无甲壳溃疡;抓握时附肢反抗明显,拉扯游泳足回弹有力,放于平地迅速爬动;5、肥满度:光照判法别与肥满度指数判别为1级的蟹。


最后,他简单阐述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一是进一步熟化三只蟹(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远海梭子蟹)人工种苗繁育和人工养殖技术;二是依托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示范基地产业转化;三是服务宁海县及全国地方海水蟹养殖行业。


Copyright © 腾氏水产商务网 粤ICP备2022082872号
网站声明:站内转载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粤公网安备 4408010200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