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重重!叉尾鮰柱形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一文剖析病理及其如何有效防控?

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时间:2023-06-16 15:14:52 查看:

斑点叉尾鮰柱形病是由于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也称为马鞍病、棉丝病、烂鳍病等。该病可以继发感染,也可以原生感染,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患病鱼鳍基溃烂、躯体有斑状褪色灶、口周呈棕色或者黄棕色等典型症状,是危害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的一种疾病。


一、病因


柱状黄杆菌在所有的养殖水体中都有分布,而且感染性特别强,它既可以原发性的,也可以造成继发性的感染,不仅仅可以危害斑点叉尾鮰,还可以危害草鱼、鲤鱼、鲫鱼、虹鳟、罗非等,在各个季节都比较容易发生,特别是春夏秋季,在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和网箱养殖模式中,网箱养殖是发病的高风险模式,跟养殖密度、养殖水温、理化指标等密切相关。


1.物理性损伤造成的继发性感染


在下苗、转塘等搬运过程中,以及鱼体追赶、争斗情形,造成鱼体物理性损伤,或者由于寄生虫感染,造成烂鰓、叮咬局部损伤等,继而感染该病菌,造成继发性感染,这是该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2.营养不均衡


在饲喂过程中,饵料不适口,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钙磷以及微量元素等会导致鱼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导致皮肤溃疡等问题,会为病原创造继发感染的机会。


3.环境胁迫的影响


由于斑点叉尾鮰属于高密度养殖,且属于肉食性鱼类,活动频发,且长期处于底部,加上长期投喂饵料,导致池塘底部处于亚健康状态,氨氮、亚盐等水体理化指标失衡,加大了环境对于鱼体的胁迫,导致鱼体发病。


4.病原毒力因素


fb2975f3bfd70f52b9f4529d83428a79.png5a31e25b210c6b269f675ddc3306808b.png


在养殖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以及病原菌的毒力是造成柱形病的关键,有的养殖水体存在该病原菌,但是不会导致鱼体发病,主要是受鱼体的情况,以及病原菌数量和病原菌病株毒力的影响。


二、病原理化特性


1. 种属与分布。 柱状黄杆菌属于黄杆菌目、黄杆菌科、黄杆菌属,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在世界范围内的水体环境和土壤中均有分布。


2. 形态与运动性柱状黄杆菌菌落形态大小不一,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并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须状。从病鱼病变部位直接采集病料或新鲜培 养物中的细菌,其形态比较均一,大小(0.5~0.7)微 米×(4~8)微米,少数菌体长度达15~25微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柱状黄杆菌菌体变长,呈极不规则 的形态,如长丝状、波状或轮状等,其老龄培养物常形成不规则的圆球体状颗粒。一般情况下,附着在病灶区或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较短,而在液体培养中的菌体较长。


柱状黄杆菌具有团聚性和滑动能力,因此在滴上适量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稀释细菌时,细菌常常 聚集成一团。多数菌体的一端常常固着在载玻片上,而另一端却在生理盐水中缓慢滑动。


3.生化特性。 柱状黄杆菌氧化酶、细胞色素酶、接触酶反应均为阳性;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分解酪素和酪氨酸;水解吐温20和吐温80,溶解大肠杆菌;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试验阴性;不利用淀粉、几丁质、琼脂、纤维素;不利用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碳水化合物,不还原硝酸盐。


三、流行病学柱形病是一种感染性强,传播广,病程急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特别是是春夏秋季节,现在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冬季感染的几率也在增加。该病流行水温为15-32度,多出现在水温在20度以上的春末初秋阶段;网箱养殖更容易传染,在土塘、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因子的连续性胁迫,也会导致该疾病高发,该病主要还是以继发性感染为主,特别是鱼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受到物理性损伤等情况下,更容易爆发,该病从发病到死亡一般为1-2天,病程短,死亡率大,传染性强,是危害斑点叉尾鮰养殖的重大疾病之一。


6e1ea54da2ee2037d49130972301376d.png


四、病理症状


1.临床症状


鱼体在患病初期,体色减退,在背部或侧身有明显的马鞍状褪色斑块,且食欲减退,常常游离于网箱边上或者池塘边上,患病中期,鱼体鳍基开始出现溃疡灶,特别是背鳍、尾柄尤为严重;且鱼体口周呈黄棕色或者黄色,伴随着充血和溃疡;患病后期,部分病鱼眼球突出,尾柄和鰓出现糜烂,背鳍部位直接穿孔,裸露出骨架,水温低的时候,还常常伴有水霉感染发生。


2.解剖症状


解剖患病初期的鱼体,可以看见肝胆器官有轻微的病变,肠道壁变薄,没有弹性;发病中后期的鱼体解剖后,可以明显看到肝脏肿大、胆囊发黑、肾脏脾脏轻微肿大,发黑,肠道无食充满黄色积液,且伴随有轻微黄色腹水,有时候还可以可见肠胃壁有充血现象,且有轻微的肠套叠情况发生。


五、诊断及技术


1. 初步诊断


如果发病斑点叉尾鮰的口腔、鳃、皮肤、鳍条出现了褐色至黄褐色的眼观症状,此时可用干净玻片刮取感染鱼发病部位少量组织制作湿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若观察到典型的柱状黄杆菌(菌体长 7~10微米,长大约是宽的10~20倍),典型特征如菌体易弯曲、能平滑移动以及易形成“干草堆”样的镜检形 态等,即得初诊。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适合基层养殖人员使用。


2.实验室常规诊断学


柱状黄杆菌的实验室常规。诊断法主要包括选择性培养诊断法、生化鉴定诊断法、玻片凝集试验诊断法。


(1) 选择性培养诊断法。 在实验室分离培养条件下,柱状黄杆菌需要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如嗜纤维菌选择性琼脂平板(SCA)和Husu-Shotts 琼脂 培养基等。若在以上这两种选择性培养基中添加新霉素 (Neomyxin,5毫克/升)和多粘菌素(Polymyxin,200U/ 毫升),大多数鱼类病原菌不能生长,而柱状黄杆菌则 生长良好,菌落扁平且边缘出现假根须状。因此,取发病斑点叉尾鮰感染部位适量组织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根据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情况和菌落形态,即可作出判断。


(2) 生化鉴定诊断法 。若从发病鱼中分离到的疑似 病原菌具有前面所述的生化特性,结合该菌落形态,即可作出判断。


(3)玻片凝集试验诊断法。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 移液器取柱状黄杆菌诊断血清10微升,滴加于载玻片的一端,另一端则滴加生理盐水10微升,做对照。然后用铂耳环钓取少许待检细菌,置生理盐水滴中缓慢混匀,再将铂耳环灭菌后冷却,钓取少许待检细菌置于血清滴中缓慢混匀。在1~3分钟内,血清滴若出现明显可见的凝集块,液体变为透明,盐水对照滴仍均匀混浊,凝集反应结果为阳性,说明待检细菌为柱状黄杆菌。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快速、结果可靠等优点,但仅适合有条件制备抗柱状黄杆菌血清的实验室使用。


六、防控建议


该疾病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受到环境因素以及病原数量和毒株毒力等因素,很难做到预防该疾病发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产中,最大可能还原其生活的理想环境,从生产、生态、生理三方面,对鱼体进行整个养殖场景综合的养护,消除环境因子胁迫,提升鱼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科学的生产管理,从而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生态养护


生态的养护主要是注重水质的养护和底质的养护,注重水体中菌藻平衡和碳平衡状态,及时调节水质,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产品等对水体进行调节,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和藻元素的平衡,合理控制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降低水体环境的胁迫;另外,斑点叉尾鮰属于底层鱼,合理定期的改良底质是很有必要的,分解水体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底部的淤泥,减少底部氧债,控制亚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做到立体养水,平衡水体,让鱼体更舒适!


2.生理养护


生理养护主要是注重鱼体内脏器官的养护,包括肝胆肠道、脾胃肾脏等器官;可以定期使用增强鱼体的免疫制剂以及中草药进行拌料饲喂,或者一些功能性饲料进行内服保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做到精准诊断和精准用药。


3.生产养护


在生产上,注意科学的投喂,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各个阶段,一定要合理把控饲料的投喂量,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营养均衡,跟上鱼体的生理机能需求;另外增氧器械的合理使用是降低环境胁迫因子的重要工具,增氧器械不是救命用的,二是增产增效,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再次,详细记录生产细节,为来年的生产提供依据。


对于该疾病,我们一定要做到精准诊断、精准用药!采用内服外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由于涉及到各个厂家的产品名称不一,笔者这里就不再赘述!


治疗建议方案:


外用:

复合碘+硫醚沙星  

复合碘+三黄散浸泡   


内服:

前三天  无花果多糖+胆汁酸+多维+氟苯尼考   

后三天  乳酸菌/丁酸梭菌+葡醛内酯+多维  



Copyright © 腾氏水产商务网 粤ICP备2022082872号
网站声明:站内转载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粤公网安备 44080102000161号